以枣为媒助增收 第二十七届沾化冬枣节开幕
齐鲁网·闪电新闻9月27日讯秋分时节,瓜果飘香。9月26日,在“枣逢金秋·乐享丰收”滨州市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暨第二十七届沾化冬枣节上,展示了冬枣的好“丰”景、枣农的好奔头。
齐鲁网·闪电新闻9月27日讯秋分时节,瓜果飘香。9月26日,在“枣逢金秋·乐享丰收”滨州市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暨第二十七届沾化冬枣节上,展示了冬枣的好“丰”景、枣农的好奔头。
这是用纯铜手工打造的一把小瓜子钳子,小时候剥不好瓜子,大人又比较忙,想吃就用这个钳子来剥开瓜子壳取出瓜子仁,使用的时候把瓜子放进中间的小洞里,在用钳子一夹,瓜子就裂开了,在把瓜子仁从瓜子皮里剥离出来,就能吃到了。
李家村有个李老汉,六十三岁那年拄着枣木拐棍站在院门口,把三个儿子叫到跟前。大儿子李金柱扛着锄头从田里回来,裤脚还沾着泥星子;二儿子李银柱攥着算盘从镇上赶回,长衫下摆被风吹得鼓起来;只有小儿子李铜柱蹲在墙根逗蛐蛐儿,抬头时露出两颗缺了口的门牙。
聊聊咱们中国传统武术里边一个挺有意思的兵器——扭丝鞭杆。这玩意儿可能不少人没听过,但它可是实实在在从西北老江湖里走出来的实战技法,最早是丝绸之路上跑买卖的商队用来防身的,后来才慢慢演变成一门武术流派。
我爷爷总说现在年轻人活在手机里,连老东西都不认得。前两天翻他柜子,翻出个枣木棒槌,我问他这是啥,他瞪眼说:“你小时候看奶奶捶衣裳不记得啦?”那时候冬天河边洗衣服,棒槌敲得手都肿,现在洗衣机一开啥都不用干。这玩意儿早该进博物馆了吧,可爷爷还当宝贝似的藏着。
周末的上午,爸爸妈妈送我坐上了公交车,初夏的车厢里已经开了空调,弥漫着丝丝舒适的凉爽,这班车的驾驶员似乎有些严肃,并没有放音乐,人并不多,非常安静,大家都低头玩着手机,或是靠着车窗打盹,直到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从前门颤巍巍地上了车。
"啪!"熟透的西瓜在竹床上炸开红瓤,惊飞了瓜棚顶上的花喜鹊。1983年盛夏的正午,村口老杨头第108次栽倒在自制凉席上,鼾声震得十里八乡的知了都闭了嘴——这场景,成了多少80后刻进DNA的偷瓜暗号!
光绪年间,青峰山下住着个叫李三宝的后生。这日他干完农活下山时,日头将要落山时,他饿得咕噜噜肚皮直打鼓。行至半山腰,忽见林子里转出一对白发老夫妻,老翁拄着枣木拐杖,老妇挎着一个竹篓子,笑眯眯拦住他:"后生仔,饿得眼冒金星了吧?咱家刚蒸了一屉白面馍馍,到屋里坐坐垫